涵晞草堂
The Art’s The Thing

群書治要
貴德 > 尚道
天地之道,莫見其所以長物而物長,莫見其所以亡物而物亡。聖人之道亦然,其興福也,人莫之見而福興矣;其除禍也,人莫之知而禍除矣!故曰「神人」。益天下以財爲「仁」,勞天下以力爲「義」,分天下以生爲「神」。修先王之術,除禍難之本,使天下丈夫耕而食,婦人織而衣,皆得戴其首,父子相保。此其分萬物以生,盈天下以財,不可勝計也。神也者,萬物之始,萬事之紀也。(卷三十六 尸子.貴言)
【註釋】丈夫:身高一丈的男子。周朝以八寸為尺,十尺為丈,成年男子高八尺左右,故以丈夫為男子的通稱。相保:互相依附保護。紀:法度、準則。
【白話】天地之間的規律,沒有看見萬物生長,而萬物卻生長起來了;沒有看見事物消亡,而事物卻消亡了。聖人之道也是這樣,為人民造福,人們沒看見,幸福便已經來臨了;為人消除災禍,人們沒看見,災禍就消除了!所以稱「神人」。為天下增加財富叫做「仁」,為天下人出力叫做「義」,讓萬物生長叫做「神」。學習古代聖王的治國方法,消除產生禍亂的根源,使天下男子耕種提供食物,女子織布做衣服,讓他們能夠享天倫之樂,父子互相依附保護。這就是使萬物各自生長,為天下帶來豐盈的財富,多得不可勝計。神,就是萬物的本源,萬事的法則。

群書治要
貴德 > 誠信
夫至精爲神。精之所動,若春氣之生,秋氣之殺也。故治人者愼所以感也。(卷三十五 文子.精誠)
【註釋】精:精熟專注。殺:肅殺。嚴厲而有摧殘的力量。多用來形容秋冬草木枯落的蕭條氣象。愼:指謹慎小心。
【白話】至極精誠可入於神妙。精誠的感化人,就像春日的暖和之氣使萬物生長,又如秋日的淒清之氣使萬物蕭條一樣。因此,治理百姓的君主一定要慎重選用感化的方法。
大人行可悅之政,人而(人而作而人)莫不順其令。令順,卽從小而致大;令逆,卽以善爲害,以成爲敗。(卷三十五 文子.精誠)
【註釋】大人:上位者。行:推行、執行。可悅:令人喜悅、振奮。逆:違背、反向。
【白話】當官的人推行令人歡欣愉悅,有利於百姓的政策時,百姓沒有不順從在上位者的命令。政令順應民心,國家就會由小而發展壯大;政令違逆民心,即使是好政策也可能招致禍害,由成功變為失敗。
心之精者,可以神化,而不可以說道。故同言而信,信在言前;同令而行,行在令外。(卷三十五 文子.道德)
【註釋】精:通達清楚。神化:神妙地潛移默化。同:相同。
【白話】內心通達清楚的人,能夠進行神妙地潛移默化,卻不能夠用言語來論說。因此雖說相同的話,其可以取信於人的,必在平時即有信;同樣的教令,其可以被推行,則因平時所作所為所建立的誠信,已先樹立在教令之前。

群書治要
貴德 > 謹慎
緩者,後於事;於財者,失所親;信小人者,失士。(卷三十二 管子.牧民)
【註釋】緩者:處事遲鈍、猶疑不決的人。後於事:落後於形勢。:同「吝」。過分愛惜、吝嗇。所親:親人;親近的朋友。小人:指人格低下的人。士:賢能的人材。
【白話】處事遲鈍、猶疑不決的人,總是落後於形勢;吝嗇財物的人,就會失去他的親信;偏信小人的人,就會失掉賢能的人材。
人主出言,不逆於民心,不悖於理義,其所言足以安天下者也,人唯恐其不復言也。出言而離父子之親,疏君臣之道,害天下之衆,此言之不可復者也。故明君不言也。(卷三十二 管子.形勢解)
【註釋】逆:對立。悖:音「背」,bèi ㄅㄟˋ。違背。足以:完全可以。唯恐:只怕。不復言:不再說。離:離間。疏:疏遠。不可復:不能重複第二次。
【白話】君主講話不違背民心,不違背理義,他所講的話就足以安定天下,人們唯恐他不再多講。如果所講的話會離間父子的親情,疏遠君臣的關係,危害天下的百姓,這種話不能再說。因此賢明君主不說這種話。

群書治要
貴德 > 誠信
管仲朝,公曰:「寡人願聞國君之信。」對曰:「民愛之,隣國親之,天下信之。此國君之信。」公曰:「善。請問信安始而可?」對曰:「始於爲身,中於爲國,成於爲天下。」公曰:「請問爲身?」對曰:「道血氣,以求長年、長心、長德,此爲身也。遠擧賢人,慈愛百姓,此爲國也。法行而不苛,刑廉而不赦,此爲天下也。」(卷三十二 管子.中匡)
【註釋】信:誠信。善:說得很好。安始:如何開始。道:指疏導。通「導」。苛:苛刻嚴厲。
【白話】管仲上朝時,齊桓公對管仲說:「我希望能聽到如何表現才算是一個有誠信的君王?」管仲回答說:「人民愛戴他,鄰近的國家願意親近他,天下百姓皆願意信任他。能做到如此,就是一個有誠信的君王。」齊桓公回答:「說得很好。請問建立誠信要如何開始才可以呢?」管仲回答說:「由自身做起,中程階段在於為國家,最後成就於為天下百姓。」齊桓公問管仲說:「請問如何從自身做起?」管仲回答說:「疏導血液精氣來追求長壽、保持心情的平穩、保持良好的德性,這就是從自身做起。推舉四方的賢能人才,仁慈愛護百姓,這就是為國家。法治推行卻不苛刻,刑罰簡要卻不任意特赦亂章法,這就是為天下百姓建立福祉。」

群書治要
貴德 > 仁義
聖人者以仁義爲本,以大信持之,根深而基厚,故風雨不愆伏也。(卷五十 袁子正書.悅近)
【註釋】持之:護持仁義。之,代名詞,指仁義。愆伏:愆音「千」,qiān ㄑㄧㄢ。指陰陽失調,氣候失常,寒暑失調。愆,愆陽,指冬天過度炙熱。伏,伏陰,指夏天出現寒氣。
【白話】聖人以仁義為根本,以取信天下來護持仁義,根基深厚,所以風調雨順,天下太平。
聖人竭目力焉,繼之以規矩凖繩,以爲方圓;竭耳力焉,繼之以六律正五音;竭心思焉,繼之以不忍人之政,而仁覆天下也。(卷三十七 孟子.離婁)
【註釋】竭:窮盡。繼:隨後;跟著。凖繩:測定物體平直的器具。喻言行所依據的原則或標準。凖,測平面的水準器。繩,量直度的墨線。爲:造作;製作。六律:古樂十二律中的陽律。即黃鐘、太簇(音「促」,cù ㄘㄨˋ)、姑洗(音「顯」,xiǎn ㄒㄧㄢˇ)、蕤(ruí ㄖㄨㄟˊ)賓、夷則、無射(音「易」,yì ㄧˋ)。《書經.益稷(音「記」,jì ㄐㄧˋ)》:「予欲聞六律、五聲、八音,在治(治理)忽(忽怠),以出納五言,汝聽。」《史記.律書》:「王者制事立法,物度軌則,壹稟於六律,六律為萬事根本焉。」五音:中國聲樂指宮、商、角(音「決」,jué ㄐㄩㄝˊ)、徵(音「止」,zhǐ ㄓˇ)、羽五個音階。《周禮.春官.大師》:「皆文之以五聲: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」心思:思考能力;才思。覆:廣施;遍及。
【白話】聖人在竭盡眼力之後,繼而再用圓規、曲尺、墨線,來畫出方、圓的形狀;在竭盡聽力之後,繼而再用六律來校正五音;在竭盡思慮之後,繼而又施行不忍傷害人的仁政,那麼他的仁德就能恩澤天下的人民了。

群書治要
貴德 > 誠信
聖人在上,民化如神,情以先之也。動於上,不應於下者,情令殊也。三月嬰兒,未知利害,而慈母之憂之憂作愛之。。焉鏦焉作逾篤。者,情也。故言之用者小,不言之用者大矣。夫信,君子之言也;忠,君子之意也。忠信形於內⑪,感動應乎外,賢聖之化也。(卷三十五 文子.道德)
【註釋】民化如神:形容百姓受教而變化神速。情以先之:指先用真情來感動百姓。之,代名詞,指百姓。動:發動政令。不應:得不到百姓的響應。情令殊:指政令和百姓的心願不相同。殊,不同。利害:利益與損害;指形勢的便利與險要。慈母之憂:母親的擔憂,意指慈母對子女的關愛。焉:使他明白。焉,代名詞,指嬰兒。用:效用、功用。意:本意。⑪形於內:自性所成。
【白話】聖人居於高位,百姓受教而變化神速,這是先用真情來感動的緣故。當上位者發動政令,而得不到下面臣民的響應,這是因為政令與臣民的心願不相同。出生才三個月的嬰兒,不知道什麼叫形勢的便利與險要,而慈母的關愛卻能使他明白,這就是母愛的真情深厚所致。所以言語說教所產生的效用是較小,不用言語來說教的效用較大。信,就是君子的言語;忠,就是君子的胸懷。忠與信發自於自性,百姓感應而行動於外,這就是聖賢的教化。

群書治要
貴德 > 仁義
堯先親九族,文王刑于寡妻。物莫不由內及外。由大信而結,由易簡而上安,由仁厚而下親。今諸侯王國之制,無一成之田,一旅之衆,獨坐空宮之中,民莫見其面。其所以防禦之備,甚於仇讎,內無公族之輔,外無藩屏之援,是以兄弟無睦親之敎,百姓無光明之德。弊薄⑪之俗興,忠厚之禮衰;近者不親,遠者不附;人主孤立於上,而本根⑫無庇蔭⑬之助,此天下之大患也。(卷五十 袁子正書.悅近)
【註釋】九族:參見第六六則,註釋。刑:通「型」。法式,典範,榜樣。寡妻:正室,寡德之妻,謙詞。《詩經.大雅.思齊》:「刑于寡妻,至于兄弟,以御于家邦。」大信:對天下百姓的信諾。一成:古謂方十里之地。仇讎:讎音「仇」,chóu ㄔㄡˊ。仇敵,仇家。公族:諸侯或君王的同族。藩屏:比喻衛國的重臣。睦親:指宗族中的近親。光明:指賢者的儀範、風采。⑪弊薄:衰薄。⑫本根:喻指帝室。⑬庇蔭:庇護。
【白話】堯帝先親睦自己九族之內的人,周文王以身作則為自己的妻子樹立榜樣。做事情沒有不是由內而外才成功的。由於信守對百姓的諾言而聚合民心,由於持事簡明而使君上安定,由於仁愛厚德而使百姓親附。當今諸侯王國的制度,諸侯沒有十畝的田地,沒有五百人的士卒,獨坐在空宮之中,百姓都不能見到他的面。人君對諸侯的防備,甚至超過防範仇敵,以至於在內沒有同族大臣的輔佐,在外沒有諸侯王國的援助,因此使得兄弟得不到和睦親愛的教化,百姓得不到賢者風采的薰染。於是衰薄的風俗興起,忠厚的禮義衰落;身邊的人不親近,遠處的人不歸附;人君在上孤立無援,皇室沒有庇護的助力。這是天下的大患啊。

群書治要
為政 > 務本
政之所行,在順民心;政之所廢,在逆民心。民惡憂勞,我逸樂之;民惡貧賤,我富貴之;民惡危墜,我存安之;民惡滅絕,我生育之。能逸樂之,則民爲之憂勞;能富貴之,則民爲之貧賤;能存安之,則民爲之危墜;能生育之,則民爲之滅絕。故刑罰不足以恐其意,殺戮不足以服其心。故刑罰繁而意不恐,則令不行矣;殺戮衆而心不服,則上位危矣。故從其四欲,則遠者自親;行其四惡,則近者叛之。故知與之爲取者,政之寶也。(卷三十二 管子.牧民)
【註釋】行:此處行作興。憂勞:憂慮勞苦。逸樂:此作動詞,指使閒適安樂。危墜:猶危亡。存安:使之保全、平安。生育:生長,養育。上位:特指君位。
【白話】政事所以能推行,在於順應民心;政事所以會廢弛,在於違逆民心。民眾厭惡憂勞,我就使他們安樂;民眾厭惡貧賤,我就使他們富貴;民眾厭惡危險急難,我就使他們生活安定;民眾厭惡犧牲滅絕,我就使他們生養繁衍。國君如果能讓民眾安樂,民眾就情願為他憂勞;能讓民眾富貴,民眾就情願為他忍受貧賤;能讓民眾平安,民眾就情願為他冒險;能讓民眾生養繁衍,民眾就情願為他犧牲生命。所以刑罰不足以使民心畏懼,殺戮也不足以使民眾心服。因此刑罰繁苛而民心不懼,那麼政令就不能推行了;殺戮眾多而民心不服,那麼君主的地位就危險了。因此,順從民眾四種願望,遠方的人自會前來親附;實行民眾厭惡的四種事情,親近的人也會叛離。由此可知,施與民眾就是取於民眾,這是為政的法寶。

群書治要
貴德 > 尚道
奚以爲治法而可?莫若法天。天之行廣而無私,其施厚而不息(息作德),其明久而不衰,故聖王法之。以天爲法,動作有爲,必度於天。天之所欲則爲之,天所不欲則止。然而天何欲何惡也?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,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。以其兼而愛之,兼而利之也。(卷三十四 墨子.法儀)
【註釋】奚:什麼,表疑問。相惡相賊:惡音「務」,wù ㄨ。賊音「則」,zé ㄗㄜˊ。互相仇恨、互相傷害。賊,傷害、殺害。
【白話】以什麼作為治理國家的法度才行呢?沒有比效法天更好的了。天的運行博大又沒有私心,博施深厚而又源源不斷,光輝普照而又永不衰減,所以聖明的君主就把天當作治國的法度。既然以天為法度,那麼凡有舉動作為,就要從天的作為來考慮。天所希望的事就做,天所不希望的事就不做。那麼天希望什麼?憎惡什麼呢?天一定是希望人們相互友愛,相互給予利益,而不希望人們相互仇恨、相互傷害。因為天是不分等次、不分親疏厚薄地愛護人們,並給予人們利益的。

群書治要
貴德 > 尚道
民之從有道也,如饑之先食也,如寒之先衣也,如暑之先陰也。故有道則民歸之,無道則民去之。故道在身則言自順,行自正,事君自忠,事父自孝,遇人自理。(卷三十二 管子.形勢解)
【註釋】饑:饑荒吃不飽。「饑」與「飢」的區別,「饑」指饑荒,「飢」指肚子餓。在先秦不相混同,到後來才逐漸通用。陰:陰涼。歸:依附。
【白話】人民追隨有道的君主,就像饑荒吃不飽時看重食物,寒冷時看重衣服,炎熱時看重陰涼一樣。君主有道,人民就會依附他;君主無道,人民就會離開他。所以,只要有道在身,言語自然能和順,行為自然會端正,事奉君主自會忠誠,事奉父親自會孝順,對待人自會順理
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飄風,疾風也。驟雨,暴雨也。言疾不能長,暴不能久也。孰爲此者?天地也。孰,誰也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況於人乎?天地至神,合爲飄風暴雨,尚不能使終朝至暮,況人欲爲暴卒者乎。故從事於道。人爲事當如道安靜,不當如飄風驟雨也。(卷三十四 老子.道經)
【註釋】飄風:疾風。驟雨:暴雨。
【白話】狂風不會颳一整個早上,暴雨也不會下一整天。誰使它這樣呢?是天地。天地的狂風暴雨尚且不持久,何況是人呢?所以人做事要遵循著道。

群書治要
貴德 > 正己
志不忘仁,則中能寬裕;智不忘義,則行有文理;力不忘忠,則動無廢功;口不忘信,則言若符節。若中寬裕而行文理,動有功而言可信也,雖古之有厚功大名,見於四海之外,知萬世之後者,其行身也無以加於此矣。(卷三十六 尸子.四儀)
【註釋】中能寬裕:宅心寬厚。中,指心。文理:條理,此指禮義。動:行動。無廢功:不徒勞無功。符節:古代符信的一種,派遣使者或調兵時,當做憑證的東西。以金玉竹木等製成,上刻文字,分為兩半,使用時以兩半相合為驗。厚功:重大的功績。見:音「現」,xiàn ㄒㄧㄢˋ。顯揚之意。知:曉得,明了。行身:立身處世。無以加:指比不上。
【白話】立志做事而不忘仁愛,就能宅心寬厚;考慮事情不忘道義,行為就會遵循禮義;工作時不忘盡忠職守,行動就不會徒勞無功;說話不忘遵守誠信,言語就像符節一樣有信用。如果內心寬容大度,而且行為舉止遵循禮義,做事很有成效而說話很有信用,即使是古代那些有厚功大名,顯揚於四海之外,而為千秋萬世的後人所敬仰的人,他們的立身處世也沒有更超越於此的了。

群書治要
貴德 > 正己
弟子毋曰:「不我知也。」鄙夫鄙婦,相會于墻陰,可謂密矣,明日則或揚其言者。故士執仁與義而不聞,行之未篤也。(卷三十五 曾子.制言)
【註釋】毋:音「吳」,wú ㄨˊ。不要,不可以。不我知也:即「不知我也」,不知道我所做的行為。鄙:粗俗的,鄙陋的。墻陰:牆的陰暗處。密:此指隱密。或:有人。揚:傳播。執:實行、持守。行之:指仁義之行。未篤:篤音「堵」,dǔ ㄉㄨˇ。還不夠篤實。
【白話】弟子不要說:「別人不知道我所做的行為。」譬如說:鄙陋的男女在牆角幽會,可以說很隱密了,但是第二天就有人談論他們的事情。所以讀書人實踐仁義之行而不被許多人知道,那是因為行為還不夠篤實。
慮中義,則智爲上;言中義,則言爲師;事中義,則行爲法。(卷三十六 尸子.恕)
【註釋】慮:思考,謀劃。中:音「眾」,zhòng ㄓㄨㄥˋ。符合。
【白話】考慮問題符合道義,則其智慧堪稱上等;言語符合道義,則其言語就能為大眾採用;做事符合道義,其行為就能為大眾效法。

群書治要
貴德 > 謙虛
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老子言吾所言,省而易知,約而易行。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人惡柔弱,好剛強也。夫唯無知,是以不我知。夫唯世人也,是我德之闇,不見於外,窮微極妙,故無知也。知我者稀,則我貴矣。稀,少也。唯達道乃能知我,故爲貴也。是以聖人被褐懷玉。被褐者薄外,懷玉者厚內也。匿寶藏德,爲貴也。(卷三十四 老子.德經)
【註釋】吾:此處指「老子」也。不我知:亦即「不知我」。稀:少。則:效法。貴:喻少。被褐懷玉:被音「披」,pī ㄆㄧ。褐音「何」,hé ㄏㄜˊ。比喻懷藏寶物而不為人知。被,穿著,通「披」。褐,指粗布或粗布衣,古時貧賤人所穿著的衣物。懷,懷藏。玉,美玉,此處引申為聖人之才德。
【白話】我的言論至簡至易,且易行。可是大家還是不了解,也沒有人去實行。由於人們不了解其中的道理,所以也不了解我。了解我的人太少,那麼能效法我的人就更難得。因此,聖人好比穿著粗布衣服,而身懷寶玉,如不細心是不容易發現其中豐富寶藏的。
有其善,喪厥善;矜其能,喪厥功。雖天子亦必讓以得之。(卷二 尚書)
【註釋】有:此指自以為具有才能。厥:音「決」,jué ㄐㄩㄝˊ。代詞,他的、那個。同「其」。矜:自誇、自負。
【白話】一個人自以為賢德,這本身就是一種失德的表現;當一個人自居其功時,他原有的功績就已經大打折扣。

群書治要
貴德 > 度量
「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:寬惠愛民,臣不如也;治國不失柄,臣不如也;忠信可結於諸侯,臣不如也;制禮義可法於四方,臣不如也;介冑執枹立於軍門,使百姓皆加勇,臣不如也。夫管子,民之父母也。將欲治其子,不可以弃其父母。」(卷三十二 管子.小匡)
【註釋】臣:此為鮑叔牙的自稱。桓公從莒國返回齊國即位,任命鮑叔牙為宰相,鮑叔牙推辭而薦舉管夷吾,並謙稱自己有五個地方比不上管夷吾。管夷吾:史稱管子,字仲,名夷吾,謚曰「敬仲」,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、軍事家。初事公子糾,後事齊桓公,為相。推行改革,通貨積財,富國強兵,齊國逐漸強盛。齊桓公尊為「仲父」,為法家之祖。也稱為「筦(音「管」,guǎn ㄍㄨㄢˇ)子」、「管仲」、「仲子」。寬惠:寬厚慈惠。失柄:喪失統治權力。結:聚,合。法:標準,規範,可仿效的。介冑:披甲戴盔。執枹:枹音「扶」,fú ㄈㄨˊ。手執鼓槌,指擊戰鼓。枹,鼓槌。加勇:增多膽量。弃:同「棄」,捨去,扔掉。
【白話】(鮑叔牙說):「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夷吾:寬厚慈惠愛護人民,我不如他;治國不失權柄,我不如他;忠信以交好於諸侯,我不如他;制定禮儀可以為四方之典範,我不如他;披甲戴盔,手執鼓槌,立於軍門,使百姓勇氣倍增,我不如他。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,將欲治理兒子,就不可不用他們的父母。」

群書治要
為政 > 愛民
民者至庳也,而使之取吏焉,必取所愛。故十人愛之,則十人之吏也;百人愛之,則百人之吏也;千人愛之,則千人之吏也;萬人愛之,則萬人之吏也。(卷三十一 鬻子)
【註釋】庳:音「卑」,bēi ㄅㄟ。低下。之:代詞,指百姓所愛的官吏。
【白話】百姓雖然卑微,但如果讓他們選取官吏,必定會選取他們所喜愛的。因此,十人喜愛他,他就是這十人的官吏;百人喜愛他,他就是這百人的官吏;千人喜愛他,他就是這千人的官吏;萬人喜愛他,他就是這萬人的官吏。
文王問太公曰:「願聞爲國之道。」太公曰:「愛民。」文王曰:「愛民奈何?」太公曰:「利而勿害,成而勿敗,生而勿殺,與而勿奪,樂而勿苦,喜而勿怒。」(卷三十一 六韜.文韜)
【註釋】爲國:治國。
【白話】文王問太公說:「我想知道治國的方法。」太公答說:「愛民。」文王問:「如何愛民呢?」太公答說:「要給予人民利益而不要加以傷害;要幫助成全人民而不要加以毀壞;要保護、生養人民而不要濫用刑罰殺害;要施與人民恩惠而不要掠奪;要使人民安樂而不要使他們勞苦;要讓人民心生歡喜而不要使他們怨怒。」

群書治要
貴德 > 尚道
水之性欲清,沙石穢之;人之性欲平,嗜欲害之。唯聖人能遺物反己,不以智(本書智作身)役物,不以欲滑和,是以高而不危,安而不傾也。故聽善言便計,雖愚者知悅之;稱聖德高行,雖不肖者知慕之。悅之者衆,而用之者寡;慕之者多,而行之者少。(卷三十五 文子.道原)
【註釋】穢:動詞,弄髒。嗜欲:耳、目、口、鼻等感官所產生的貪欲。「欲」通「慾」。役:使。滑和:擾亂中和之道。滑,亂也。便計:有利的計謀。便,有利的。
【白話】水的本性是清淨的,但沙石卻使它混濁;人的本性是安靜的,但是欲望卻來擾亂它。只有聖人能夠拋棄物欲,而回歸自己的本性。聖人不被物欲所控制,淡然自若的心態不被欲望支配,這樣能身處高位而不危險,保持安穩而不傾覆。所以聽到好的言語和好的計策,即使愚笨的人也知道喜歡;稱讚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行為,即使不好的人也知道仰慕它。但是喜悅的人多,而用它的人少;仰慕的人多,而力行它的人少